2024-06-08 李千慕 精彩小资讯
处暑完伏:由来与来历
一、处暑节气
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,在每年公历的8月23日或24日交节。它表示炎热暑气即将终止,秋季将要来临。
二、伏天
伏天又称三伏天或苦夏,是中国民间传统计时节令,是指每年公历7月中下旬到8月中下旬这段时间,是一年中最炎热、潮湿的天气。
三、处暑完伏
处暑完伏是指过了处暑节气后,伏天也随之结束。根据传统的说法,处暑当天或之后,天气就会逐渐转凉,不再像伏天那样炎热难耐。
四、由来
处暑完伏的由来说法有很多,其中一种说法与古代天文历法有关。在古代,人们以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来确定节气,处暑时斗柄指向西南方向,标志着暑气渐退。
另一种说法则与农业生产有关。古时农历七月为秋粮成熟收割的时节,而处暑正值农忙时段,农民需要抓紧时间收割。由于过了处暑,天气就会转凉,有利于农作物收成。
五、习俗
为了迎接处暑完伏,民间有许多传统习俗,如:
1. 吃瓜果蔬菜:处暑前后,西瓜、葡萄、莲藕等应季瓜果蔬菜成熟,人们会食用这些食物消暑解渴。
2. 饮秋茶:处暑过后,暑热逐渐消退,人们会饮用新采制的秋茶,以滋润身心。
3. 晒秋:在一些农村地区,人们会利用处暑后天气转凉的条件,将农作物摊晒在田间或房顶上,以利于保存。
处暑已至,余热是否消退?
一、处暑的含义
1.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,一般在每年阳历的8月23日或24日交节。
2. “处暑”意为“暑气停止”,表示炎热的夏季即将结束,秋老虎的气候逐渐到来。
二、处暑后的天气特点
1. 余热犹存:处暑过后,虽然暑气逐渐减弱,但仍会有余热留下,这段时间被称为“秋老虎”。
2. 日夜温差大:处暑前后,昼夜温差逐渐加大,白天依然较为炎热,而夜晚凉意渐生。
3. 天气干燥:由于秋风劲吹,空气中水分减少,天气变得干燥,容易引发皮肤干燥、嘴唇干裂等问题。
三、处暑后的生活建议
1. 防暑降温:虽然暑气已减,但仍需做好防暑降温措施,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,并多喝水补充水分。
2. 增添衣物:昼夜温差大,早晚需适当增添衣物,以免着凉感冒。
3. 滋阴润燥:天气干燥,可多食用滋阴润燥的食物,如银耳、莲子、百合等。
4. 保持室内通风:秋风送爽,应保持室内通风,避免空气过于干燥闷热。
处暑虽到,暑气犹存。处暑过后仍要注意防暑降温,并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,保持室内通风,健康度过这段过渡时期。
处暑后的节气
处暑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,标志着酷热难耐的暑气逐渐消退。那么,处暑之后的节气有哪些呢?它们又有着怎样的含义?
1. 白露
处暑后第一个节气是白露,通常出现在公历9月7日或8日。白露反映了昼夜温差加大,清晨时分露珠凝结,景色宜人。白露节气也代表着秋季的正式到来。
2. 秋分
秋分在白露后约15天,通常出现在公历9月22日或23日。秋分时昼夜平分,阴阳平衡。这天之后,昼短夜长,气温逐渐下降。
3. 寒露
寒露是处暑后第三个节气,通常出现在公历10月8日或9日。寒露时节,露珠带有寒意,预示着天气将由凉爽转向寒冷。
4. 霜降
霜降是处暑后第四个节气,通常出现在公历10月23日或24日。霜降时节,天气转寒,凌晨时分草木上会出现霜冻。霜降标志着冬季的临近。
处暑后的节气依次为白露、秋分、寒露和霜降。这些节气的变化反映了秋季温差加大、昼夜平分、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的过程,提醒人们做好季节过渡的准备。随着节气的更迭,自然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,也带给人不同的感悟与体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