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-04-17 李皙宁 精彩小资讯
重阳登高的由来
一、传说
1. 桓景避祸
相传东汉末年,桓景在重阳节前夕被奸臣蔡讽陷害。一老道士告诉他,当天有灾难,宜登高避祸。于是,桓景携家人登上霍山,果然逃过一劫。
2. 瘟疫传说
相传在唐朝中期,瘟疫流行。一位道士告知人们,重阳节那天会有天神降临瘟疫。只要在这一天登高插茱萸,饮菊花酒,就能避邪驱瘟。
3. 登高避难
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可能源于春秋战国时期。当时,晋国大臣庞统预言重阳节有兵灾。人们听从了他的建议,纷纷登高避难,结果果然逃过了灾难。
二、原因
重阳登高由来已久,主要有以下原因:
1. 祈求长寿
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,九九相重,有长久之意。人们登高寓意着步步高升,祈求健康长寿。
2. 驱邪避难
古人认为重阳节是登高避灾的好日子。登高可以避开地下的瘴气,远离灾祸和疾病。
3. 避寒养生
重阳节前后,天气转凉。登高不仅可以锻炼身体,还能吸收阳光,增强抵抗力。菊花在秋季盛放,其药用价值极高,登高赏菊饮酒有利于健康养生。
4. 祈福消灾
民间有传说,重阳节登高可以祈福消灾。人们登上高处,俯瞰远方,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,祈求来年风调雨顺,国泰民安。
重阳节别称何为
重阳节,又称:
1. 登高节
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,人们会在这一天登高远眺,寄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。
2. 菊花节
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,因此也被称为菊花节。菊花象征着长寿和高洁,人们会赏菊插菊,祈求福寿绵延。
3. 老人节
重阳节有敬老尊贤的传统,人们会在这天探望老人,送上祝福和礼物。因此,重阳节也被称为老人节。
4. 茱萸节
重阳节有佩戴茱萸的风俗,茱萸是一种香料植物,具有驱邪避灾的寓意。因此,重阳节也被称为茱萸节。
5. 九九重阳
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,九九归一,寓意长长久久。因此,重阳节又被称为九九重阳。
重阳节登高的起源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重阳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其中,重阳登高的习俗更是流传千年,成为这个节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那么,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源于何时呢?
一、春秋战国时期
有史料记载,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就有重阳登高的习俗。相传,楚国诗人屈原在重阳这一天登高望远,怀念故国,最终自投汨罗江殉国。自此,重阳登高便成为人们寄托哀思和抒发情感的方式。
二、汉魏时期
到了汉魏时期,重阳登高逐渐成为一种广泛的民俗。人们认为,重阳这一天登高可以辟邪消灾,祈求健康和长寿。汉武帝刘彻曾在重阳节登华清池山,祈福延年益寿。
三、唐宋时期
唐宋时期,重阳登高习俗进一步流行。唐代诗人王维在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中描写了重阳登高的情景:"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"宋代词人苏轼在《九日次韵王巩》中也写道:"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。"可见,重阳登高已成为当时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。
四、明清时期
明清时期,重阳登高习俗更加盛行。这一时期,形成了许多与重阳登高相关的活动,如赏菊花、插茱萸、登高饮酒等。人们认为,重阳登高可以祈福消灾,延年益寿。
重阳节登高的习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,并随着时代的演变逐渐成为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。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辟邪保平安的愿望,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